真牛所配资 小米增程SUV曝光,年轻人第一台“揽胜”来了
2024年小米SU7横空出世,年轻人追车排队一年,印证了“汽车工业是男人的浪漫”这个观点;
2025年YU7锋芒不减,一度被网友封为“国产Model Y终结者”。
短短几年时间,小米用两款车型证明了自己具备制造年轻人第一辆车的能力。
那么现在,小米的第三款车也要来了。
01“米版揽胜”真容初现7月9日,网络博主晒出的一组谍照让小米首款增程SUV再次成为焦点。
在运输板车上,除了熟悉的SU7和YU7伪装车,赫然还有体型更大、被车衣裹得严严实实的的新身影。
该博主透露,神秘大块头只比SU7长十几厘米,比问界M8长点又矮点,硬朗的方正造型透着一股实用主义的气场。
更有意思的是,板车尾部还停着一台比YU7小一号的车,车灯撑起的折痕连贯流畅,和YU7完全不同,疑似为两厢车或溜背SUV。
因此推测可能是小米的第四款车或者改款车,但眼下大家的注意力全被增程SUV吸走了。
早在去年12月就有关于这款车的谍照流传,只是这次的信息更具体一些。
据悉,它的内部代号为“昆仑”,也有可能命名为YU9,定位大型增程SUV,主打家庭用户市场。
车身长度预计在5.2米到5.4米之间,轴距约3100毫米,采用三排6座或7座布局,空间实用性是设计重点之一。
车顶搭载的激光雷达十分显眼,这意味着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不会缺席,高速NOA、自动泊车等功能大概率会配备,而且还准备了纯视觉与融合感知两种方案,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。
动力方面,它将搭载小米自研的1.5T增程器加双电机的混动系统,纯电续航预计300公里(CLTC工况),综合续航目标直指1500公里,这一数据超过了理想L9、问界M9等同级车型。
电池由宁德时代提供,支持快充技术,增程器强调NVH静音优化和燃油经济性。
智能座舱部分,澎湃OS系统是核心,大尺寸中控屏加副驾娱乐屏的组合很可能出现。
更重要的是与小米生态的深度联动,远程控制智能家居、多设备互联等功能,将是它的差异化优势之一。
不过此前传闻的后轮转向系统,目前还不确定是否会保留,毕竟YU7已经取消了这一功能,小米或许在权衡成本与实际需求。
与以往不同的是,谍照流出后,大家普遍觉得丑是怎么回事:
小米在增程车型上的态度,曾有过明显的转变。
2024年1月,有网友询问小米是否有增程车型计划,官方明确回应“未来数年里,也没有增程车型”;同年4月,有媒体报道小米在开发增程平台,王化回应称该消息不实,公司发言人也强调该信息完全失实。
但从2024年7月开始,相关消息却接连出现:
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位信源处获悉,小米计划2026年推出面向家庭用户的增程SUV;博世发布的技术路线图透露,小米2026年将推出首款增程动力SUV;德意志银行的投资报告也提到了“昆仑”系列增程SUV的信息。
再结合谍照、招聘信息等一系列蛛丝马迹,外界已经基本确定:小米的第三款车就是增程SUV。
小米态度转变的背后,应该是残酷的市场教育。
数据显示,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同比增长78.7%达118万辆,其中25万元以上高端车型占比超60%。
理想凭借增程SUV成为首个年交付50万辆的新势力,并实现盈利;问界M9改款后两小时大定突破一万台,老款累计交付超17万台。
而小米的内部调研显示,72%的SU7意向用户会因充电问题而放弃购买。
由此可见,长途出行的续航焦虑仍是家庭用户的核心痛点。而增程式车型“可油可电”的特性,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。
从市场格局来看,增程SUV市场呈现“一超多强”的态势,问界目前处于领跑位置,2024年6月最后一周,问界M9销量达到2600台,M8更是突破5000台;
此外,理想L9在未换代的情况下,月销量仍有五千台左右,领克900、腾势N9等车型也表现不俗。
小米选择此时入局,直接对标30-50万级市场,显然是看中了这一领域的潜力。
而其差异化优势,除了1500公里的长续航,还有“人车家全场景”的生态整合能力,以及可能的价格优势。
有消息称其起售价或在29.99-39.99万元,低于问界M9的46.98万起售价,性价比或将再次成为大杀器。
03小米的产能困境小米增程SUV要想复制SU7、YU7的成功,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产能问题。
目前YU7的交付时间已经拉长至9个月甚至一年以上,标准版需要58-61周,Pro版51-54周,Max版39-42周;SU7的交付周期也不短,标准版40-43周,Pro版37-40周,Max版32-35周。
很显然,产能已经成了小米最危险的短板。
小米一期工厂原本设计年产能15万辆,通过两班倒、加装机器人等方式挖掘潜能,目前日产量约为1000辆,折合年产能约36.5万辆,但面对SU7和YU7的积压订单,早已满负荷运转。
二期工厂预计7月投产,规划年产能15万辆,但投产后还需经历产能爬坡,参考一期工厂花了3个月才做到月产1万辆、半年后提升到2万辆,二期工厂要实现满产可能要到2025年底。
而增程SUV计划2026年下半年发布,届时将面临一、二期工厂同时生产三款车型的局面,若市场需求火爆,交付压力可想而知。
更具挑战的是,小米车型的零部件通用率并不高。雷军曾表示YU7与SU7虽然是同平台,但90%零部件都重新开发设计,这意味着产线复用难度大,供应链协调也更复杂。
尽管小米已计划建设三期工厂,在武汉、上海等地招募人才也被解读为建厂信号,但远水难解近渴,如何平衡产能与订单需求,将是雷军团队的一大考验。
04小米在下一盘大棋进军增程SUV市场,是小米完善产品矩阵、切入家庭用户市场的关键一步。
从SU7主打年轻群体,到YU7定位豪华高性能SUV,再到增程SUV瞄准家庭用户,小米正在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,构建更完整的产品线。
更重要的是,小米试图将其在智能硬件领域的生态优势,复制到汽车领域。
“人车家全场景”的智能互联体验,是传统车企难以快速复刻的竞争力。
当汽车成为连接手机、智能家居的枢纽,用户的生活场景将被进一步打通,这种生态粘性或将成为小米汽车的核心壁垒。
当然,挑战也不容忽视。增程技术路线虽被市场认可,但小米作为后来者,需要在增程器性能、NVH控制等方面证明自己;
面对理想、问界等成熟对手,如何突破用户认知惯性、建立品牌信任是一大难关;产能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,可能会消耗用户热情,影响市场口碑。
但无论如何,小米的入局注定会让增程SUV市场的竞争更加白热化。
凭借其在性价比、生态整合方面的积累,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把握,这款增程SUV或许真能在2026年搅动市场格局。
至于它能否成为“年轻人的第一台揽胜”,答案可能要等到上市以后才能揭晓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小米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高端SUV市场的竞争规则。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盟牛配资 媒体:泽连斯基欲更换乌驻美大使
- 下一篇:没有了